已注册·法人不变   原乐陵英华双语学校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教育教学 >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
校领导参加的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4/4/15】    点击率: 541  
 

校领导参加的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课程专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激发学校与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于是,校本教研应运而生。然而,现实中学校校本教研由于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就常常会出现同水平反复、浅层次徘徊的问题,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为此,进修学校等教研部门需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教研职能,提高教研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专业引领。同时转变教研人员的角色,由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培训者、鉴定者转变为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实践者。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走进课堂,走向教师群体,与教师一起研究、解决课改中的现实问题,引领校本教研持续发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的实践表明,这种“下水”式教研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的一种有效方式。

储蓄理论内力.练好研究内功

    教师要想搞好教育教学研究,就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意识。一线教师毕竟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能够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研人员必须在“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上下工夫。

    1.联系实际,选择理论学习内容。只有当理论学习内容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内在需要时,教师才能从心底里愿意学习。如为开展听课、评课比赛活动而学习教学评价理论;为开展课题研究而学习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等教育科研方法,为开展课堂教学竞赛而学习课堂教学理论等。

    2.研读文章,增强教师理论功底。学校出资订阅相关的教育教学报刊和一些教育著作,根据不同时期的科研需要,精选、指定必读文章,让教师通过阅读深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先进做法,丰富素养、提升内涵、触发灵感,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行为。

    3.定时集中,引导教师“讲”读后感。为扭转教师心情浮躁,读书看杂志走马观花、穷于应付、收获甚微的局面,教研人员组织教师集中在一起,讲文章中的哪些理论对自己有启发帮助,谈从书中学到了哪些做法,打算怎样学习借鉴。“讲”读后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不做表面文章,必须深人学习、体会,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4.引导讨论,结合实际得出真知。对具体的工作来说,书本、杂志上的做法和观点不能全盘照搬,要引导教师结合学校教学实践进行讨论,做法越辩越明晰,见解越研越深刻,在研讨中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织,创新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5.实践磨练,利用理论引领实践。学习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教研人员要引导教师将所学先进理论和做法及时用于各种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之中,使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发挥真正的理论先导作用。

改良集体备课,促进专业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讨论中弥补个人的不足,在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协作和分享,才能够在互动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1.有“备”而来。集体备课要以个人深人钻研教材为基础,深刻透彻地研究教材,教师要深人浅出地处理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多方收集信息,整合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方案,带着思想、思考、思路参加集体备课。

    2.开展集体交流。各备课组成员将自己深人钻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做详细的介绍,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合理、有创新、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是相互争辩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是产生灵感造就智慧的过程。

    3.个性化处理。集体备课后,教研人员要求每位教师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最近获得教学信息和研读教材的最新感悟,再在教案旁作旁注,可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和情节,以此来体现个性化教学。    4.为课堂的“生成”做好准备。教案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紧紧相扣,但课堂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教师“二次备课”后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视具体课堂教学情况不断调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种种反应、回答,无论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现出来,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更应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尽量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要给学生留有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5强化教学反思,不断自我优化。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要素已成共识。我们倡导在教案中增添“教学反思”新页,也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教师记录该节课有哪些闪光点,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或发生了哪些值得回味和研究的事情,学生学习情况如何,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该节课的不足,等等。还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记下他们的评教意见等。“课程资源的补充”也作为教案附页的要求,主要是归纳整理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或教学补充内容,如果在报刊、杂志上搜集到的则作为教学资料摘编粘在教案的适当位置,作为资源积累。这样持之以恒,每位教师专业知识就会更加扎实,课堂教学也会更加生动、科学。

    6.扬弃传统教案,倡导说课型教案。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抄教案与备课等同起来,这种“劳而无功”的抄写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我们尝试着倡导教师写说课型教案。具体写法要求是:①教学目标具体、准备、层次要求恰当而不笼统。②教学重、难点内容,只写分析理由。③教学过程简明扼要,课本、参考书上能找到的内容、例题、习题只要注明,不必再抄,着力写教学设计的根据。教案写教学设计的根据,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讲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写说课型教案减少了许多“教什么”的内容,增加了“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内容,促进教师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去审视、分析自己将要付诸实施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理念化为行动,生成实践知识

    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师都必须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去构建自己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缄默知识”,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它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总是与特定的课堂、学生、特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难以通过形式化或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需要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动态发展。校本教研必须聚焦课堂,发展教师的实践知识。

    1.搜集学习课堂实践性知识技能。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性很强,它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谙熟地驾驭。因此我们邀请专家讲座、购买影像光盘、组织教师搜集关于实践性知识的材料。如:肢体语言运用、语言艺术、捕捉课堂瞬间信息、整合信息艺术、提问艺术、答题艺术、应变艺术、把握动态课堂艺术等。这种搜集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形象、直观地反观自己的教学细节,达到对照、提升的目的。

    2.剖析典型“案例”,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这里的“案例”分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看、评,而是有针对性的指导,着重在观察、记录、分析、调整方面加以指导。使教师做到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所研究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现象作为观察重点。从观察到记录要经过一个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过程,即把眼睛所观察到的信息通过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再通过文字记录下来。记录的案例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记录要详细、具体,为分析提供丰富的、有说服力的素材。分析案例时要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又要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不仅对记录的内容表面分析,还要进行深层次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问题,还要分析隐性问题;不仅要分析即时性问题,还要分析本质问题。案例分析的价值是为了提升自我实践性智慧,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3教研员“下水”执教,使教学研究活起来。教研员根据研究需要选择适当课题,现场执教,把先进的理念在课堂中体现。上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集体备课后,上课体现研究性;二是按课程标准要求,有准备地上“达标课”,主要体现实验性;三是基于某研究课题或某种教学实验而上“演示课”,体现示范性。教研员上课能起到现场培训作用,也可以使校本培训更贴近教学实际,推动校本研修的发展。

    4.全程跟踪教师教学,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每位教师知识、阅历、经验不同,在集体教研中得到共性的发展同时。教研员需要注重发展教师个性特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研究课,具体做法是:教研员跟班听课多次,掌握教师基本的教学情况,然后在这位教师个体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就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其反思,改进教案,再进行现场听课、评课,通过教研员,骨干教师点评和同伴实践智慧的启迪,促使这位教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反思来改进教学,使其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这种全程跟踪的教研形式不局限于一般意义的听课、评课,而是对这位教师包括教学设计、听课、评课、反思、教案改进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跟踪指导,发挥全体成员的实践智慧,弥补个体教师经验的不足,共享群体的教学实践智慧,最终成就教师个体教学风格。

创新科研方式,放大科研效益

    中小学教师科研不同于专家式的课题研究,它不是侧重探索教育理论发展前沿,而是注重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同时,教师的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在从事“具体”的科研活动,也是用科研的意识和态度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科研体现在平时经常性的教学活动中,但又超越其经验性、习惯性的教学活动。为使教师科研实现其应有价值,教研员必须作相应指导。

    1树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科研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而不是单纯的行为和技术,也不是单纯的手段。技术不可能被人人所掌握,思想却可以为人人所拥有。只有当科研成为一种思想,并找到对应的依附(课题)且与之紧密结合时,才会渗透到教师的每个细胞,浸润到教师的每个领域,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功能。

    2.帮助选择研究“真”问题的课题。教师课题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直接感受。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宜做选择,选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研究。课题宜小而具体,并符合实际,因为研究问题还必须具备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期刊、报纸、书籍等信息资料以及设备工具,大量资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物质保障,同时也是研究的新起点,新的生长点。

    3.帮助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但必须选择最佳研究方法,只有最佳方法才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方便,才是研究的捷径。研究方法的选择服务于研究任务,取决于研究目的,选择方法既要科学,也要有针对性。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只有用有针对性的方法研究,才能做到研究富有实效。

    4.跟踪研究过程,达成研究目标。要求教师按预设方案投人研究时,同时倡导相互配合。做课题研究不等于单干,它需要利用群体优势,这样研究才不至于停留在针对自己所遇到问题的肤浅层次,有时自己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领的东西在与同伴闲聊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教研人员要适时对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效果分析或检测,根据研究是否达成有效预期目的而作必要的方案修订或调整,努力使研究目标达到理想程度。

    5.总结推广,放大研究效益。教育科研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积累与科研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或共同研究的结果进行推广,扩大影响,让同行少走弯路。因此教研人员要及时汇集科研过程中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概括、提炼并撰写研究总结报告,并通过召开先进教育经验交流会、研究成果发布会、专题研讨会、校际交流等活动,并在相关报刊发表研究文章,以推广研究成果,放大研究效益。

 梦之家学校

 教学部教研室

 2014.4.10

 

地址:山东省乐陵市消防救援大队西3公里 电话:0534-6835123  梦之家学校官网(原:乐陵英华双语学校) 鲁ICP备15003600号-1 举报链接 辟谣专区链接